dic指标怎么看

技术指标2023-11-13 00:34:0617
医学报告中的二聚体? 1、fdp中d表示二聚体,是血液中一种血浆蛋白的分解产物。在医学术语中,FDP通常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,也可称为D-二聚体,是血液中一种血浆蛋白的分解产物,其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2、D-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,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,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。D-二聚体...

医学报告中的二聚体?

1、fdp中d表示二聚体,是血液中一种血浆蛋白的分解产物。在医学术语中,FDP通常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,也可称为D-二聚体,是血液中一种血浆蛋白的分解产物,其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
2、D-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,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,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。D-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。 D-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。

3、根据医学研究,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中的蛋白质,其水平可以用来评估血液中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凝血活化的情况。一般来说,d二聚体水平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很低,通常小于0.5微克/毫升。

DIC的诊断标准

1、临床上有DIC病因的存在,同时有凝血和纤溶反应的异常,但尚未达到DIC的诊断标准,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3项者,可诊断为DIC前状态。(1)组织因子活性阳性。(2)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(SFMC)阳性或增高。

2、DIC的诊断标准为血浆纤维蛋白原 5g/L或呈进行性下降(C错)。其余各项均正确。

3、DIC诊断的一般标准: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无论是国内,还是国外的诊断标准,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极为重要。若没有明确发DIC的基础疾病诊断应慎重。如感染、恶性肿瘤、大型手术或创伤、病理产科等。

血管医生哥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

1、医学术语Dl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。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,大量促凝物质入血,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。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、休克、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。

2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s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,DIC)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,是一组严重的出血性综合征。

3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s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,DIC)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,是一组严重的出血性综合征。

4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s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;DIC)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,而是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,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。

5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激活,继发溶解亢进,让大量的凝血因子丢失,而无法再进行凝血,最终因失血和内微循环堵塞而亡。 血管内部到处是堵塞。弥漫性的血管堵塞,后果自然很严重。

断DIC的常用指标有哪些?

血浆凝血酶原时间、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测定DIC时均可延长,但在DIC早期和慢性DIC时凝血酶时间可在正常范围。

血浆凝血酶原时间(PT)是血检前状态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,作为外源性凝血的过筛试验,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。

( 1 )初筛试验:较常用的初筛试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( PT )、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TT)、纤维蛋白原定量和血小板计数。APTT 比PT 更为敏感。急性DIC 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150mg / dl 者占70 %。

血浆凝血酶原时间(PT):PT是血检前状态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,作为外源性凝血的过筛试验,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。

正确答:E 解析:AT活性或抗原测定是临床上评估高凝状态良好的指标 。AT水平的降低在疑难 DIC或早期DIC诊断中颇具意义,在急性白血病时,AT水平的降低可以作为DIC发生的信号 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jsqjxf.com/ji/4752.html

您暂未设置收款码

请在主题配置——文章设置里上传